高鑫  俞向军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研究者通过对历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德育类获奖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德育类获奖成果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地区分布不均,呈现中部“塌陷”特征;成果覆盖全学段,跨学段之间呈现出贯通性特点,但学段“断层”现象突出;成果以个人申报为主要申报类型,注重成果的实践探索与改革生成。为促进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高质量推进,应遵循横纵交叉、通专结合、因地制宜等原则,实现德育研究与实践的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学成果;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德育在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在推动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也为评价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提供了重要指标。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探讨中小学德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路径,本研究以历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的德育主题成果为研究对象,对获奖数量、等级、地区、主持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主题等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在总结过去我国德育教学改革成就与发展趋势的同时,寻找当前德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中小学德育不断深化发展提出建议。

因德育范畴牵涉较广,学界一直未能给出明确界定。为更加聚焦历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目的德育主题,研究者特针对中小学德育范畴进行考察。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内容。可见,中小学德育涉及多层面、多元化的内容。从研究角度来看,21世纪以来,德育政策话语中含有诸多教育内容要素,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法治教育等内容。而从德育内容维度来看,针对性较强的德育政策基本指向对中小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法制(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时事叙事、劳动教育、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节粮教育等。从该意义出发,本研究将与德育相关的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纳入中小学德育范畴,并将其作为分析维度,从而为基础教育国家级德育类教学成果获奖项目的深层分析奠定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的样本分析来源主要为历届获奖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自2014年开始,每4年评选一次。从获奖成果的数量来看,2014年评出417项,2018年评出452项,2022年评出570项。本研究聚焦“德育”这一主题,对历年的获奖成果进行逐一筛选和归类。最后根据获奖成果的主题与前述德育领域的范围界定的相关性,选取119项德育类获奖成果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计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采用计量分析法是为了对历年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的德育类成果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主要从成果的获奖等级、数量、学段、地区、申报单位类型、关注领域、热点聚焦等方面入手。采用比较分析法便于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纵向分析主要针对不同年份的德育类获奖成果进行,横向分析主要针对不同的德育类获奖成果进行,以期全面且具体地分析德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软件和NVivo11.0软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利用Excel软件对地区、学段、获奖等级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其次,聚焦具体内容,采用NVivo11.0软件分析当前德育类获奖成果所呈现的热点和趋势。最后,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以把握当前德育发展的趋势,为后续推动德育类成果的产出和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三、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获奖成果的总体比较

总体来看,历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获奖成果中共有119项德育类成果。其中,2014年一等奖为4项、二等奖为15项,总计19项,占总获奖成果的4.56%;2018年一等奖为7项、二等奖为28项,总计35项,占总获奖成果的7.74%;2022年一等奖为8项、二等奖为57项,总计65项,占总获奖成果的11.40%(如表1)。可见,德育类成果的获奖数量呈上升趋势,在2022年获奖总数增加的情况下,获奖比例仍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这也反映了对德育类成果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

(二)获奖成果的地区分布

本研究按照地理区位的不同及国家统计局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对基础教育国家成果奖中德育类获奖成果进行统计。东部地区2014年、2018年、2022年的德育类获奖成果分别为8项、26项、35项,中部地区分别为4项、3项、9项,西部地区分别为7项、6项、21项(如表2)。总体来看,不同区域德育类获奖成果的数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增长较为明显。获奖成果数量的区域分布反映了当前东部地区的德育改革发展更加深入,中、西部地区的德育发展需要加强关注。

(三)获奖成果的学段分布

从历届德育类获奖成果分布的学段来看,主要以小学和高中为主:小学阶段在2014年、2018年、2022年分别为3项、10项、22项,呈快速增长趋势;高中阶段的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分别为2项、9项、12项(如表3)。且德育类获奖成果中也有涉及多个学段的相关成果:其他类别的成果在2014年、2018年、2022年的数量分别为12项、12项、18项,反映了德育类成果贯穿多个学段,德育需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实施。如2022年的一等奖成果“拓展生命‘长宽高’——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20年实践探索”,该成果贯穿中小学全过程,以学段贯通推动德育的全程性、全面性发展。

(四)获奖成果的研究主体分布

从研究主体来看,德育类获奖成果以个人申报为主要申报类型。进一步关注第一申报单位的类型,发现主要为中小学校、教研机构、高校、其他单位等。第一申报单位为中小学校的获奖成果在2014年、2018年、2022年的数量分别为8项、19项、51项(如表4)。分析发现,第一申报单位为中小学校类型在2022年突然增长的原因在于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通知中明确规定“由一线教师(指成果第一持有人,含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不含教研员)主持和中小学、幼儿园主持完成的成果不少于推荐总数的70%”。研究主体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对真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关注。如2018年的二等奖成果“价值体认: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2022年的二等奖成果“融城市精神·育时代新人:小学生品格教育的25年实践”等,均由一线教师主持申报。

(五)获奖成果研究主题的热点分析

分析德育类获奖成果的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改革发展的热点与趋势变化。本研究采用NVivo11.0软件对德育类获奖成果的题目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实践、教育、课程、德育、探索、中小学、小学、育人、研究、构建”等词占据获奖成果题目共词数量的前列(如图1)。这也反映了当前德育改革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建设、德育实践探索以及育人路径构建等方面。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德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也在研究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侧重与实践特点。且德育的发展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而不再局限于某一学段。

第一,认同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成果的实践探索。从获奖题目的主题词聚焦中可以看出,“实践”“探索”等词占据题目共词数量的前列,说明德育改革与推进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生成。如2022年的二等奖成果“以趣育德:‘小学兴趣德育’实践与理论探索20年”,该研究于1999~2000年提出,经历了开启初探、持续探索、深入探索、形成系统的探索链条,反映了成果在实践中的探索性生成过程。

第二,注重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段衔接与协同推进。无论是前述中德育类获奖成果所在学段的统计,还是题目中的共词数量,以“中小学”为典型代表的跨学段成果数量居于获奖成果总数的前列,反映了德育改革关注不同学段之间的贯通性、衔接性,旨在通过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融通,以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推动德育改革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重视育人平台与载体的构建与实施。从德育类获奖成果的研究主题词云图中可以看出,“课程”“育人”“构建”等成为热点共词,反映出德育改革与发展对于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的育人平台的构建较为重视,且更多是从课程角度入手进行改革,在课程领域开展实践,以课程为载体进行德育改革,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如2018年的二等奖成果“高中‘实践型’德育课程十九年改革与探索”、2022年的二等奖成果“有为担当:序列化叙事德育校本课程构建与实践探索”等都属于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创新,强调以课堂为载体促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对历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的德育类获奖成果进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当前德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也能提炼出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优秀经验与做法,为同类学校(区域)提供借鉴。基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获奖成果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地区间的分布不均,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分析发现,德育类获奖成果的数量逐年上升,并在2022年达到65项,超过2014年、2018年的获奖数量之和。从德育类获奖成果的地区分布上看,一直是东部居多,中、西部较少,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尤其是在2022年的获奖成果中,中部地区仅有9项,而东部和西部分别为35项、21项。

第二,获奖成果学段覆盖较全,跨学段贯通的特点较为突出,但学段“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德育类获奖成果覆盖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且跨学段的成果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初中学段的成果一直较少。2014年、2018年、2022年初中段的获奖成果仅为0项、1项、3项,呈现出学段之间的“断层”现象。如何有效地推动初中阶段德育发展和德育成果提炼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获奖成果主题以“实践、教育、课程”等为主,尤其注重对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形式等展开实践和探索。其中2018年和2022年的成果中出现了不少以核心文化提炼为路径的立德树人校本实践,如“成志教育”和“文正教育”。成果以个人申报为主要申报类型,大多数获奖成果以中小学校、教研机构为第一申报单位,更加注重成果的实践探索与改革生成。历届获奖成果中,只有12.6%的成果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申报。

(二)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德育改革实践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推动德育深层次改革提供参考。

1. 横纵交叉,推进德育发展的优质均衡

成果发展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改革力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推进德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在宏观层面上从横纵不同方向建立德育改革的交叉协作机制。即从横向上建立东、中、西区域间的协作机制,以东部地区的德育研究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德育实践,通过建立对口支援、精准协作、互联共通的合作帮扶机制,为区域德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从纵向上全面落实德育链条的延伸,促进不同机构、不同学段、不同研究团队在德育研究方面的协作,探索德育研究的全学段生成与协同。在微观层面上从横纵方面建立德育实践探索的贯通机制,通过横向搭建教师交流、共研平台,纵向建构多层级一体化的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当然,也要建构横纵交叉的协作机制,在借助高校、教研机构等专业力量提升德育研究的专业性的同时,引领德育研究的优质均衡发展。

2. 通专结合,促进德育研究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开展德育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以德育工作为抓手,实现德育研究的全面兼顾与专业引领,使德育研究不再局限于自身。德育研究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德性养成,还包括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层面的内容,德育价值彰显从来不是脱离学科专业而存在的,而是依托学科,在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与生成的。促进德育研究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小学将德育工作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德育工作的贯通性培养和专业性引领,推动德育研究在学科德育、专业德育等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德育研究领域的全面性也是重要方面。就课程而言,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经历了探索期、重建期、转型期、深化期、提升期等阶段,不同时期的德育课程发展体现出德育研究的进阶性特点,但也暴露出德育研究注重课程的片面性等弊端,需要扩展德育研究的领域范围,如注重德育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改革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3. 因地制宜,关注德育研究的特色彰显

面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德育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扎根与深入成为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时代命题,也成为教育教学成果产出的关键所在。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特征要求中小学在开展德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以自身变革与发展推动整体力量的提升。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所处地域的优势,充分借助本土优势资源构建德育资源库,在丰富学校德育特色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探索德育发展路径,回应时代发展对德育研究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依据教育教学中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总结提炼出具有德育特色、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学水平提高的经验。如在智能环境下,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探索技术支持下的德育评价,呼应政策要求与时代热点,以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德育增值性评价,彰显德育研究的特色价值。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4.1-2END公众号  | 教学月刊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