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动机目的已具有广阔性、远大性,并且有了一定的原则性。例如,在学习活动上,能把学习同将来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联系了起来。不过,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在初中学生里仍然起一定的作用(如为了得到好分数,受到赞扬等)。

在高中学生里,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已经不具有重要地位,学习动机更远大、更深刻了。高中学生关于和个人未来的生活道路、职业选择相联系的动机目的,非常突出,尽管也带有具体性,但多半是在原则性的动机目的指导之下的。

针对这一特点,在给学生进行目的教育时,对小学生要生动、具体,即使进行远大的目的教育,也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理解程度,把远大目的具体化、形象化。对中学生,应着重引导他们对远大目的的理解,特别是高中生,应着重培养他们动机的原则性。

应当指出,抽象的动机目的,是需要具体内容来充实、支持的,不注意这一点,容易把学生引向不切实际的空谈。

动机的动摇性向稳定性发展,小学生的动机,虽然不像幼儿那样,极易受外因的影响,但仍有动摇性。

例如,他们可以做作业而不去看诱人的电影,但只能坚持“一阵子",而不能等到把作业做完才去,即使能勉强做作业也会“心慌意乱”。一种动机被另一种动机所代替的现象仍然存在,正在做算术又去写字,或去游戏,也还常见。

到了高年级才逐渐趋于稳定,中学生动机的稳定性,已很显著。初中学生稳定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直接兴趣相联系。

当然,初中学生也能从事那种不感兴趣的、但为了达到远大目的(如当工程师、演员等)而又不能不做的工作。高中学生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他们为了将来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常常一再迫使自己去学习某种学科,从而大大加强了动机的稳定性。

在教育工作中,对小学生应及早培养他们的原则性和坚持性,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同时,还应通过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强化其直接兴趣,培养其间接兴趣,以促进其动机的稳定发展。

意志,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我们认识事物时,不仅要产生一定的情感,而且要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去改变他所不满意的现实,或去维护他所满意的现实。

这种确定目的、制订计划、采取行动的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人们的活动,都是由多种多样的意志活动组成的。

意志行动有两个阶段,一是采取决定阶段,它包括确定动机目的,选择行动方式方法等活动,二是执行决定阶段,就是把第一阶段作出的决定付诸实施,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但是,这两个阶段都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心困难,主要是动机的斗争,常常表现为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缺乏自信,以及“假自尊”等;二是外部困难,主要是客观条件的变化或干抗等等。人们正是凭借者意志而进行着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

学生也是凭借着意志而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并把它贯穿在全部教育工作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入学之后,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学生的意志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学习活动不仅比幼儿的游戏更为复杂,而且成为一种社会义务。

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学自己愿意学的东西,而且要学习那些虽没兴趣,但却是必须学习的东西,不仅要学习容易学的东西,而且要学习那些难学的东西。

最后,班集体的要求,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必须服从于集体的规章制度服从于《学生守则》。这样,学生的意志行动,便获得了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