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有了公式,立德树人就有了抓手

原创 阚兆成

2006年《科学》杂志发表的《心智知觉的维度》一文,丹尼尔给出了道德公式:道德程度的高低=主体能动性受体感受性这个公式对人们熟悉的17个心智能力分为感受性和能动性两大类,使道德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加以解释,可以进行调控和训练。

01

道德公式中四个概念的涵义:

道德主体,是道德世界中有思想的行动者,具有能动性,承担着道德责任。

道德受体,是道德世界中易受伤害的感受者,具有感受性,享有道德权利。

能动性,包括:自控、道德、记忆、情绪识别、计划、沟通和思考。构成能动性的心智能力是人的能力、智力和行动的基础。这些能力的主题是思考和行动。能动性是指能够采取主动的行为,能对环境做出反应。有能动性的人能做计划,执行计划,能思考,有记忆,能进行情感交流,能自我控制。能动性是从外部看到的心智的样子,与输出有关,关系到心智所产生的动作和行为。

感受性,包括感到饥饿、恐惧、痛苦、快乐、愤怒和渴望的能力,还包括人格、意识、骄傲、尴尬和喜悦等心理表现。体现的是人具有的内心生活、情感和感受的能力。感受性是从内部看到心智的样子,与输入有关,眼睛、耳朵、鼻子、皮肤、触须和触角将感觉传递到大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既是道德主体,又是道德受体,年级越低其主体性越弱,其主体性是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提升的,因此,提生小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重点之一。

02

从道德变量中寻找工作着力点

健全人,既是道德主体,又是道德受体;既有很高的能动性,又有很高的感受性;既有承担伤害他人的责任,又有免受他人伤害的权力。道德能力属于正常的一类人。

儿童,感受性较强,能动性较弱,享有受保护的权利,无需承担伤害他人的责任。道德能力属于较低的一类人。

强人,能动性很强,感受性很弱,伤害了他人自己也没有多少感受,活得就像一个机器。道德能力属于偏低的类型。

极端罪犯,能动性强,感受性弱,把对方当作动物,可以对他们为所欲为。平日里吃饭的时候,那一盘盘的鱼肉、鸡肉、牛羊肉等,人们根本不去思考这些动物的心智,就是因为人们已经将其“物化”了。将人“物化”的最极端情况就是屠杀。自然也就失去了享受保护的权利。道德能力属于极低的类型。

通过对几类人群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有很高的感受性,但能动性比较弱,年级越低其能动性越弱,其能动性是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提升的,因此,提生小学生的能动性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重点之一。

03

小学道德教育的几条重要途径

小学道德教育异常重要,这是因为,由于人的道德学习敏感发达时期在3-8岁前后,在10岁前后其道德学习能力会达到最适状态,即道德学习的决定性时期在10岁之前。为此,小学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奠定道德基础的重中之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繁重责任。

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实践、感知与内化),根据小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弱的两大特点,按照道德程度高低的公式,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加以探索。

一是模拟。即情景教育。模拟是从自身的感受性出发,用自己的感受来预测别人的感受,通过提升感同身受的能力,促进人们之间产生同情之心、怜悯之心、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共情。模拟与小学生类似的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较为容易的,因此,要发挥好课本剧的作用,将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排成课本剧,老师指导时侧重人与物的感受性,使学生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感同身受,实现共情,引导他们关心弱势群体的痛苦,关心小动物,爱护自然万物,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

二是推理。即思维训练。推理是运用刺激与反应的理论,利用自己受到击打时就会产生疼痛来做推断,当别人受到击打时同样会疼痛,因此,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一定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用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肯定与帮助来做推断,别人同样希望得到鼓励和帮助,因此,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帮助别人,这就是“己所欲施于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利用班会、队会、品德与社会等渠道,帮助学生反复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认真体会这一原则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所在,最终形成按这一原则做事的习惯,进一步提升恪守规范的道德修养水平。

三是扬善。即环境育人。所谓善,就是一个能动性很弱的人保护一个感受性弱的人,比如,一个只有100元的人,他还能捐出90元去保护一个感受性很弱的人。所谓恶,则是一个能动性强的人伤害一个感受性强的人,比如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欺凌一个刚入学的新同学。

教育是不可能消灭假恶丑的,但可以让真善美越来越多,使假恶丑的浓度越来越低,生存越来越困难。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队会等各种集体场合积极传播真善美、大力弘扬真善美。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把这种美好传播出去,营造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老师还要发现家长的美好,营造老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支持的家校共育氛围。家长要发现教师的美好,并把这种美好传递给孩子,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氛围,最大限度发挥环境的场力作用。

我们都知道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多少年来,道德教育一直处在虚而不实、软而不硬、劳而少功的状态。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使命,有了道德的公式,找到了打开道德密码的钥匙,抓德育就有了方向、工具和方法,提高育人的效益与质量就成了可操作、可调控、可检测的实实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