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目录

  • 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
  • 如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 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哪些重点?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至少上多长时间
  •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
  • 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

    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

    小学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劳动内容、劳动项目和组织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观,开阔学生视野。

    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还可以请当地有经验的工人、农民、科学技术人员和学生家长指导学生劳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

    扩展资料:

    中小学必须有劳动教育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于2015年8月3日下发《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意见》要求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如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点》将教育方方面面的大事儿做了逐一梳理和明确,而《意见》则针对《要点》中提到的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进行了非常翔实、明确的方向指引和落实细则。小编梳理罗列了这两大文件的各项条例,供教培从业者参考学习。

    教育部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将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深入推进“双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等要点。

    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

    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

    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

    继续把“双减”作为重中之重,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

    强调继续把“双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

    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

    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哪些重点?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干农活,因为劳动教育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它与专业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有区别的。

    劳动教育包括但不等于单纯的体力劳动锻炼,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新形势下的劳动教育区别于五六十年代学工、学农的一大特点。而现在的部分中小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没有树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导向。

    大家常常追求分数,注重实绩、成果,把智育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劳动教育每每沦落成为教育体系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一环。此外,除了劳动教育观念淡薄、氛围不浓厚外,我们还缺少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在出台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等活动。

    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做法

    劳动教育的系统推进,离不开劳动教育课程的支撑。我们必须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此外还可以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如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社会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物化生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学生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学校也可根据自身特色,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课程。结合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校外活动需要,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这是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至少上多长时间

    1、大中小学要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周课外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2、每学年要设立集体劳动周,学校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结合生产类实习实训活动,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

    3、让学生承担擦黑板、分午餐、扫地、打水、清洁校园、植树除草等力所能及的班务及校务劳动,鼓励根据现有资源开设田园、烹饪、维修等特色劳动教育项目。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与新技术相衔接,开展创造性劳动。

    4、在社会服务活动方面,结合实际推进职业体验,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高校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注重挖掘山东农业文化传统、近海渔业作业传统等劳动教育资源。

    5、劳动教育不仅是在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要组织教育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参加劳动,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中小学校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布置洗碗、洗衣、叠被、扫地、整理房间、倒垃圾、做饭、照顾老人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家长打卡反馈,分年级建立家庭劳动清单,每年学会1至2项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

    开展劳动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劳动课”不是理论课,与其让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不如放手让学生亲手尝试。当然,教师也不能放手不管,要传授给学生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告诉学生劳动技巧和安全防护知识。很多教师只让学生参加劳动,自己却“袖手旁观”,其教育效果显然不及亲力亲为的示范来得好。

    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定期轮换的值日,或者隔段时间教室大扫除,不仅能维持学习环境的整洁,还是和同学亲密配合、互相协作的时候,甚至可以因此发展终身的友谊。在劳动过程中,很多文化课学习不会出现的实际问题被暴露,学生通过自己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交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素养的健全。

    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劳动的内涵与表现也时刻变化。打个比方说,生活中洗衣机已经包揽了许多家庭的日常洗衣工作,学校与其让学生手洗衣服,还不如添置几台公共洗衣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没有必要抱残守缺,社会也要对不同年代学生的成长特性予以理解。归根结底,劳动技能是服务于生活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才有生命力。